奇异果看体育直播
奇异果看体育直播
新闻动态
49年李鹏总理在苏联学习的留影,那年他21岁,怎一个帅字了得

1949年,国务院前总理李鹏(后排左一)在苏联伊万诺沃动力学院学习时,跟老师和同学们拍下了一张合影。照片拍摄时,李鹏年仅21岁,他穿着西装,打着领带,气质不凡,怎一个帅字了得。如果没有猜错,这是一张毕业照。

1942年2月,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,李鹏从重庆来到革命胜利延安学习生活。对于李鹏来说,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延安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,视若己出。对于这一点,李鹏自己在回忆录中给予了描述:

“周总理、邓妈妈与我的关系,就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……因为周总理、邓妈妈关心的烈士子女,不止我一个,他们同样关心爱护其他战友的子女。我们都称他们周伯伯、邓妈妈。”

邓颖超和李鹏在重庆

另外,李鹏在延安期间还得到了毛主席的教导。李鹏来到延安不久,有一次他去中央机关食堂去吃饭,意外遇到了毛主席。毛主席对李鹏父亲李硕勋也颇为了解,如今看到烈士子女,他颇为欣慰。

得知李鹏最近正在看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毛主席来了兴趣,便询问他对谁最佩服。李鹏的答案是曹操,紧接着他评价了曹操在官渡大战后的一些举措,认为曹操当着部下面烧毁他们写给袁绍的信件,是非常正确的做法。

邓颖超和李鹏等孩子在延安

毛主席一听大加赞赏,对一起吃饭的陈云说:“这个娃娃了不起,要好好培养,将来一定是个人才。”历史早已证明,毛主席没有看错人,李鹏最终成为了国之栋梁。当时的李鹏更没有想到,自己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。

据李鹏生平资料,1945年秋李鹏离开延安进入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学习,次年毕业后开始工作。1948年8月,就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,党中央批准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,为了就是他们能学成归来,建设新中国,专业要求是经济和工业。

李鹏(后排左五)和莫斯科动力学院的同学

当时东北局对人选有很高的要求,要求是军级以上的烈士和干部子弟,简称“4821”。罗亦农儿子罗西北当时是其中之一,他晚年回忆时说:

“东北局领导要求我们学习经济和工业,回来搞建设,还立了一条规矩,学业完成之前不准谈恋爱。我们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情况直接向东北局汇报,诸项事宜都同东北局联系。”

在这21人中,李鹏是唯一在企业工作的,当时他是哈尔滨油脂公司协理和党支部书记。李鹏之所以当选,是李富春、蔡畅夫妇推荐的。李鹏的父亲李硕勋跟李富春是革命战友,两人历经生死。

周总理、邓颖超和李富春、蔡畅

另外,李鹏母亲赵君陶和蔡畅也是革命战友,蔡畅在李鹏年幼时还抱过他。蔡畅后来告诉李鹏:“那时候你长得胖胖的,两条小腿圆圆的,十分活泼和顽皮,我们都很喜欢你。”当李鹏来到延安学习生活后,李富春和蔡畅对他颇有照顾。

所以,当东北局决定派出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时,李富春和蔡畅立即想到了李鹏,而他的条件也完全满足。1948年9月初,李鹏等21人在哈尔滨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,这一去就是7年。

由于当时苏联政府跟国民党政府关系密切,所以这21人去苏联的身份是保密的,最终苏联政府将他们安排苏联伊万诺沃动力学院补习数理化、俄文,于是就有了本文那张照片。李鹏的学习压力很大,起初根本听不懂苏联老师的俄语课程,只能靠着一本《日俄字典》(当时还没有俄汉字典)连蒙带猜。

李鹏(后排)与莫斯科动力学院宿舍同学合影

除了学习压力大外,大家还需要克服艰苦的生活。笔者在一份资料里看到这样的描述,苏联政府给李鹏等人每月400卢布的生活费,这是什么概念呢?当时每公斤黄油就需要60卢布,加上苏联处于战后恢复时期,物资匮乏,导致物价高的吓人,李鹏等人经常需要自己做饭,冬天连最起码的棉袄都没有保障。

1949年夏,中共方面经过多次努力,李鹏等21人来到莫斯科,其中最大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在即,苏联政府很清楚中国大局已定。在这个背景下,“4821”所有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。

莫斯科动力学院

李鹏当时已经是党员,他严格按照东北局的要求,选择来到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学习。李鹏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从此他跟中国电力事业有了不解之缘。关于选择水电专业的原因,李鹏在回忆录中给出解释,有三点原因:

第一、李鹏当初在张家口学习期间,听说三峡将来要建设水电站的消息,认为自己应该做点贡献;第二、苏联人民以第聂伯水电站为自豪,中国人民也应该有类似这样一座水电站;第三、列宁曾经说过,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,可见电力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。

李鹏在丰满发电厂

李鹏努力学习,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。1955年3月李鹏回国后,他要求去基层工作,以此来充分锻炼自己。组织上根据李鹏个人要求,最终将李鹏安排到吉林丰满发电厂工作,任见习厂长。短短9个月后,李鹏被任命为丰满发电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友情链接: